黃執中

太上敕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

  (本參同經出自三十二卷書)                                     呂祖全書參同經小序參同經之演。

始於癸丑。

成於己未。

前後七年。

原議於黔南舉行。

乃首事諸子。

李克修回豫。

屠景誠解組。

他如姚。

如孫。

如洪。

又皆散去。

獨予與鄧東岩力肩其事。

而東岩又遠遊在滇。

初謀不果。

復請就鄂完黔。

其間往來劻贊者。

姪允誠之力為多。

一行黃君序之詳矣。

五品經序有云。

呂祖垂憐三楚。

百倍五陵。

在祖慈腸度世。

一視同仁。

原無歧視。

然八品經分演各處。

獨楚地則一而再。

再而三。

如五品演於棲真。

三品參同演於涵三。

皆在鄂城內外。

豈非桃源洞口。

岳陽樓上。

黃鵠磯頭。

靈蹟疊見。

素稱仙人出沒之所。

而龍沙八百。

待時而應。

迄今不遠歟。

滇南杜羽經。

尤服膺是經為醇乎其醇。

與六經相表裏。

諒哉。

 參同妙經序 天下事。

信有因緣哉。

昔初祖達摩航海東來。

以因緣在震旦。

後遇神光。

傳佛心印。

至今人知有西來祖意。

當呂祖之演參同經也。

以數省之人。

一旦因綠聚合。

成茲鉅典。

究所從來。

實肇端於貴陽。

諸生劉清虛。

初隨父宦遊於楚。

從宋式南學。

式南。

涵三始事者也。

講藝之暇。

語及涵三呂祖道場。

演有清微三品。

禪宗要典。

清虛聞而慕之。

一日隨師謁祖。

祖察其有夙因在焉。

遂賜之名。

未幾歸黔。

雍正癸丑與義陵劉無我。

渠陽鄧東岩。

澴川屠景誠等。

相遇於播。

時中州李克修。

年耄善外事。

亦來黔。

聞涵三名皆喜。

倩清虛先導。

挈李立誠。

鄧信誠。

於甲寅攝提謁祖。

告以請制演典之意。

嘻。

異哉。

曩清虛隨師詣宮時。

不圖有此因緣也。

及請制回南。

不果開演。

首事各散去。

惟無我堅志靡移。

謀於東岩。

復令清虛。

恪請就鄂完黔。

乃欣然就道。

不避寒暑。

住來跋涉十餘次。

由是李本恕。

丁存恕。

劉悟誠。

附會不一其人。

己未春。

積經始竣。

旋即開演。

維時劉清惠始之。

厥後清虛實終其事。

是冬信誠。

自滇至楚。

參同經巳告成功矣。

方甲寅之初聯會也。

起經之日。

瑞鶴舞於雲端。

至演典時。

亦復翔集。

誠信之所感召。

固宜如是其速也。

余嘗謂呂祖道場。

在鄂城者不少。

獨涵三數十載罔替。

惟始事者誠信作之於前。

而其子孫善繼述於後。

以致諸君子越數千里而聯會。

可不謂極盛與。

余不敏。

幸侍法筵。

謬承演務。

深喜清虛初誠弗懈。

而無我諸君。

矢願堅確。

能相與以有成也。

嗟乎。

人居各地。

業有殊途。

即善卜者亦不及料。

洵莫之為而為者。

詎非因緣有前定耶。

茲因參訂全書之暇。

備敘演典始末。

弁諸經首。

辭俚不文。

聊以志際會之非偶然云爾。

                      沙羨一行子黃誠恕謹序 梓潼帝君參同妙經序稽自墳典肇興。

而經之名。

遂燦然於世。

蓋古先聖王。

舉人倫日用常行之道。

著為訓典。

於以覺世牖民。

使人日遷善改過。

臻於上治。

後世因尊之為經世之典要云爾。

非惟釋道兩門。

始創有經之名。

以顯異而駭俗也。

然梵帙瓊編。

亦皆佛仙啟迪人心。

補裨王化。

世儒不察。

以為與聖道相左。

惑乎愚俗之輩。

隨流逐波。

而輕肆譏談也。

孚佑帝君之演斯典也。

合三教以立言。

會五典而垂訓。

輯四子之微言。

集百家之緒論。

引經據典。

博採旁摉。

辨疑晰義。

條貫參同。

其旨顯而深。

其詞該而備。

發先聖未發之秘。

闡佛仙未闡之精。

固修證之法言。

實訓世之要典。

其所以啟迪人心。

補裨王化者。

豈淺鮮哉。

覽斯典者。

務宜讀其辭。

玩其意。

朝諷夕詠。

日進於躬行。

勿概視為梵軼瓊編。

與聖賢書相左也。

夫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寰宇之大。

豈無解人。

世有深種善根。

明達穎悟之士。

能依斯典而力行之。

廣為流佈。

務使閭閻之內。

家喻戶曉。

人人有向善之機。

則不求福報。

而福自駢臻。

其所以補益王化。

羽翼聖賢者。

正賴斯典維持不少也。

奚第仙經云乎哉。

如以為太上勅演之靈文。

帝君開闡之法要。

什襲珍藏。

終歲不一覽觀。

與但習為誦持。

而於倫常日用之道。

罔克實踐者。

豈帝君覺世之慈心也夫。

後之覽斯典者。

亦當有省於予言。

  同參經題詞(本節錄自道藏輯要。

蓋輯要本不曰參同經)昔魏伯陽真人作參同契。

係就易理專明丹道。

今我孚佑帝君。

會三教於一元。

開千秋之覺路。

本平正通達之理。

演精實奧妙之文。

其旨淡而深。

其道顯而微。

亙古迄今。

從未有融而通之。

輔而行之。

相資而合而發明之。

使三教之道。

昭若日月星辰之不相○。

如此經之闊然共證。

毫無翳障者。

故名之曰同參經義詳。

文昌帝君原序。

某無敢多綴言。

因世多訛同參作參同。

故首將經題詳為別白。

以示後之學者。

                    宏教弟子柳守元沐薰題詞 參同經讚偈 上卷讚 闡微演奧。

洩露真伭。

會三歸一著言詮。

道德總包含。

淨業消愆。

廣植善因緣。

 開經伭妙偈 大道伭虛無可名。

窈冥恍惚有真精。

一元妙理同三教。

初判鴻濛象始分。

於穆直從心性得。

業源清淨善芽生。

修持了悟全經諦。

法體如如超上乘。

據經引典合參同。

訓迪群迷悟本宗。

知身色相屬虛幻。

萬法包含一字中。

悟徹不須多解義。

轉經祕要是真工。

從茲指出伭伭妙。

劫劫眾生挹道風。

  太上勅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上卷法會緣起章第一 自昔伭元廣法天尊。

既成道已。

於正陽聖師前。

發宏誓願。

溥度閻浮一切眾生。

遂歷塵寰。

作指伭二篇。

闡明修煉汞鉛之道。

然詩句幽深。

世儒不達顛倒陰陽之理。

尋天掘地之功。

因取伭文二篇。

藏諸青城石室。

以待識者。

嗣於毘陵。

開演八品仙經。

較之指伭。

固為顯著。

然升降水火。

嬰兒奼女之旨。

龍虎爐鼎之說。

多屬取譬。

世人弗察。

誤入旁門。

間有一二聰穎之士。

又多執泥文字。

不解得言忘象。

以意逆志。

天尊垂憫。

每於翼軫之區。

飛鸞闡化。

廣結眾緣。

或五品。

或三品。

先後敷宣。

以示大乘精微之旨。

不離自性覺明。

使修真之子。

因文修道。

良為慈悲方便。

不負初誓。

第經文流播未廣。

奉持者少。

因侍元始法几。

聽說太伭無上至真妙道。

偶見井鬼分野。

有諸戾氣。

盤結幽黯。

於是天尊俯察劫運。

慨然太息。

正思啟白元始。

說法救度。

乃有天尊門下法嗣。

啟請天尊。

飛鸞羅甸。

天尊心切度人。

爰生悲憫。

哀求元始至尊。

玉皇上帝。

懇於蠻煙瘴癘之境。

溥宣大化。

及細按因緣。

仍屬鄂渚。

於是天尊稽首元始几前。

白言臣昔請於羅施。

開演伭化。

救度末劫。

今臣檢校天運流行。

因緣聚會。

當在翼軫分野。

臣今改請楚地。

敷揚伭功。

伏願慈悲。

哀憫聽許。

於是元始天尊告曰。

子今所奏。

豈不善乎。

吾當命更生永命。

輔贊元化。

爾其明白闡揚。

無取陳言。

務使愚夫愚婦。

皆知修省。

歸依正道。

了脫生死。

出離苦趣。

爾之功也。

天尊稽首謝恩。

自玉京金闕。

駕五色祥雲。

白鶴前導。

蒼龍捧輿。

天花繽紛。

瑞霞靉靉。

同諸天諸仙。

齊詣玉皇駕下。

奏請勅旨。

復蒙玉帝。

憫其慈願。

勅允開演。

遂與諸真列聖。

降神鄂渚涵三道場。

為諸天人。

並在會弟子。

宣說太上救劫妙經三十二章。

 始炁伭要章第二於是天尊普告四眾云。

吾今所說。

惟談貞實。

不事枝葉。

蓋修道之士。

不明根本。

徒尋枝葉。

雖極精進。

如木無根。

亦復何益。

夫此根本。

原於混元一炁。

天地未分。

日月未光。

混沌太無。

無象無名。

無聲無臭。

天得之而為天。

四時行。

寒暑運。

日以之升。

月以之恆。

雲霞雨露。

風雷電雹。

皆一炁循環。

晝夜無停。

地得之而為地。

山以之峙。

水以之流。

載嶽不重。

容海不洩。

非斯一炁。

孰主之乎。

人得天地之氣以生。

是以秉天之氣而為陽。

秉地之氣而為陰。

陽健陰順。

二氣迭運。

如環無端。

儒謂天命之性。

釋參本來面目。

道究父母未生以前。

皆指此氣。

而理寓乎其中矣。

太上曰。

象帝之先。

又曰。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從古佛仙聖賢。

修身立命。

修此而已。

著經垂世。

明此而已。

近世蒸民。

不知反本。

不務躬行。

向外索取。

讀盡聖經。

繙窮秘典。

而於自已一點元陽真氣。

任其汩沒。

至死不明。

良可深悼。

吾今為汝時會眾等。

顯示修真之要。

務在明此先天一氣。

是謂伭真之體。

然斯一氣。

又非兀坐枯守。

可以明得。

惟於行住坐臥。

一言一動之時。

細為體認。

一動也。

來不見所從來。

一靜也。

止不見所從止。

恍惚杳冥。

莫可測其端倪。

如此窮究根原。

務宜明徹。

則本來一點陽光。

忽然發現。

自能透底澄清。

性天朗照。

萬劫積習。

一時冰釋。

大劫洪災。

不能侵損。

與天齊年。

與聖為侶。

出離輪迴。

逍遙自在。

蓋此氣也。

無極而太極。

生天生地。

生人生物。

在人一身。

藏於黃庭之內。

通乎百脈之間。

大之則包羅宇宙。

小之則不異黍珠。

然黍珠雖小。

猶有形象。

此氣之微。

無形無緒。

宇宙之寬。

猶有究竟。

此氣之大。

彌綸罔間。

微乎深哉。

至矣盡矣。

吾昔指伭篇中。

已闡斯旨。

而掘地尋天。

罕有識者。

吾今顯示仙真。

第一進修之功。

務宜從茲下手。

若不究明斯旨。

縱經多劫修持。

祇名有為。

有為即是有漏。

去道遠矣。

無為斯可無漏。

自能與天地合德。

日月合明。

凡爾修士。

欲冀了道證真。

非明此先天一氣。

其何能之。

 敬畏天地章第三天尊告曰。

學道之士。

欲明心性。

先須知得心性從出之原。

蓋人物始生。

皆由天賦其性。

地載其形。

故天地謂之大父大母。

從古佛仙聖賢。

莫不首敬天地。

雖人有貧富貴賤。

男女賢不肖之分。

而其戴高履厚。

則一也。

末俗不知性所從來。

命由天定。

肆意任心。

逆天背理。

以致天鑒其惡。

或貧或賤。

或疾或殀。

世愚不察。

孽由自作。

謂天弗祐。

橫出怨謗。

是謂懟天。

假飾己善。

妄求非分。

是謂欺天。

暗室作非。

遇人掩著。

是謂昧天。

口談仁義。

心多荊棘。

謂天弗知。

謂人罔覺。

是謂誑天。

對諸三光。

弗誠弗敬。

威儀弗檢。

畏懼弗存。

是謂褻天。

己命偶乖。

嫉人富有。

瞋天弗公。

是謂誣天。

讀書不明。

誦經弗解。

妄議前人。

譏誹有道。

是謂藐天。

即有一二修省之子。

略知向善。

無如善念未純。

善根未固。

善果未深。

遂希福報。

妄延僧道。

章奏屢陳。

是謂瀆天。

吾今告爾修士。

務宜首敬天地。

然所謂敬。

又非媚天以邀福也。

正直之人。

尚不受媚。

況天地乎。

所謂敬者。

蓋從自己性天中。

時時省察。

於自己心地上。

刻刻檢點。

一言而弗合於天地。

弗言也。

一行而弗合於天地。

弗行也。

以吾神明之性天。

仰體乎於穆之天。

以吾靜鎮之心地。

俯察乎安寧之地。

如子輿氏所云。

存心養性以事天。

如禮所云。

聞雷而懼。

中夜必興。

斯稱敬畏。

若末俗凡流。

素無實行。

矯舉以祭。

祇曰謾天。

非敬畏也。

然心性難明。

以敬畏入。

雖暗室屋漏。

常若天地神明。

昭鑒在上。

如此存心。

則非僻無自而生。

非僻不生。

則心君泰然。

性天朗霽。

身口意業。

自然清淨。

三業清淨。

則六根六塵。

俱可清淨。

而入聖之基。

已有體段。

然又不可一刻放逸。

加以時時洗滌之功。

及至陰符消盡。

陽神脫現。

渾渾默默。

天真發光。

端坐天廷。

隱顯莫測。

名之曰佛。

佛亦強名。

名之曰仙。

仙亦強稱。

仙乎佛乎。

聖耶賢耶。

名雖多種。

實由一心。

惟心與性。

是二是一。

心性與天。

同體不異。

是謂三才。

與道為一。

敬畏天地。

功效最神。

不知敬畏。

漫曰學道。

祇是魔精。

命終之後。

必墮惡趣。

永失真道。

 清淨身業章第四既知敬畏存心。

則三業可淨。

然此三業。

亦須逐事省察。

隨時檢點。

方能漸淨。

如彼身業。

曰殺盜淫。

無論貧富貴賤。

人皆有之。

何謂皆有。

即如殺業。

大之帝王窮兵黷武。

武將誅降屠城。

文吏草菅民命。

輕戮無辜。

次之豪貴。

非理烹宰。

屠兒魁儈。

慘割生靈。

小之啟蟄之際。

戕害昆蟲。

方長之初。

刈伐草木。

此皆殺業之易見者。

又如世俗愚氓。

與人仇怨。

遂欲立殲其軀。

瞋憾一萌。

殺機旋動。

天鑒其罪。

註名殺籍。

致受殺報。

了無解釋。

又有一等深文胥役。

筆鋒害命。

不顧天理。

枉法屈刑。

殘虐無辜。

緣茲殺因。

釀成殺果。

冤冤相報。

無有了期。

太上曰。

天之道。

不爭而善勝。

不言而善應。

天網恢恢。

疏而不失。

能無報乎。

然昔聖戒殺。

言其大概。

吾今詳為開導。

爾諸學人。

能淨殺業。

即是仰體好生。

蓋一切蠢動含靈。

與吾同體。

自昔聖賢。

皆以愛物為心。

能愛物。

則殺業淨。

殺業淨。

則太和元氣。

在吾一身。

而此心與天地通矣。

何災不滅。

何福不增乎。

其一曰盜。

盜之一字。

匹夫匹婦。

稍知惜恥者。

皆不肯為。

似乎甚少。

不知所謂盜者。

豈必白晝劫奪。

昏夜穿窬。

方謂之盜。

凡官吏侵漁國帑。

以及有主之物。

不問而取。

雖一草一木。

一花一果。

一飲一食。

皆謂之盜。

蓋以其物非己有。

我私竊之。

欺人於不及知也。

是以古之聖賢。

非道非義。

一介不取。

謹小慎微。

職此之故。

至於學士文人。

剽竊文字。

掠取虛名。

以欺於世。

此更盜之尤者。

究之天惡其心。

神為之鑒。

久之敗露。

貽譏儒林。

此種盜業。

世多蹈之。

人最難知。

實為奸險。

其一曰淫。

淫之一字。

舉世易犯。

而豪貴文士。

其惡為最。

從古聖經賢傳。

諄諄誡淫。

深為剴切。

蓋淫之為惡。

喪人名節。

虧己德行。

受害無窮。

流毒莫甚。

不必顯有其事。

始謂之淫。

凡創為淫詞。

造作淫具。

起一淫念。

述一淫事。

皆是淫機未除。

淫根未斷。

若妖冶在前。

而一心不亂。

一塵不染者。

世有幾人。

昔佛訓諸弟子。

見婦之長者。

視之如姊。

幼者如女。

所以敬守此心。

不使放逸。

則雖目觸色境。

心離色塵。

於此制得。

色根自除。

不致染著也。

然此三業。

心為之根。

富貴豪強。

文人學士。

犯者極多。

爾諸學人。

欲淨身業。

務淨其心。

業根一除。

萌芽不復生矣。

 斷除口業章第五 身業既淨。

尤須警戒口業。

蓋口業一端。

較之身業易犯。

雖高人達士。

亦多不檢。

然非禮勿言。

克己之要。

昔孔門諸賢。

惟三復白圭之彥。

至聖獨取。

而多才如端木。

兼擅言語之科。

猶以存魯一舉。

致貽美言傷信之歎。

況其餘乎。

往昔釋迦如來。

率諸弟子。

渡經恆河。

見眾漁人。

舉一巨魚。

首備百獸之形。

諸弟子莫識其因。

請於佛曰。

是何惡物。

獲如是身。

不亦怪乎。

如來告曰。

曩昔劫中。

有一僧人。

自恃才辯。

與人談論。

必欲爭勝。

稍或拂意。

即生瞋怒。

徧指獸名。

訾詈弗已。

究之咒詛於人。

祇害己身。

積孽愈深。

罪報愈重。

萬劫寒冰。

無能解脫。

豈不悲歟。

如是諸大弟子。

諦聽斯言。

互相 誡謹。

皆願眾生。

永斷口業。

無墮惡趣。

然業有四端。

而妄言綺語。

才智者多。

兩舌惡口。

愚賤者廣。

如學士方入儒林。

緇流粗通禪教。

黃冠羽客。

略識導引。

輙生矜詡。

恣意貢高。

大言欺世。

習儒者曰。

我得精一執中矣。

為釋者曰。

我得最上一乘矣。

學道者曰。

我得金液還丹矣。

是皆大妄。

執迷一己。

復誑於人。

終身邪慝。

罔知醒悟。

聽其言。

似可頡頑佛仙。

媲美賢哲。

觀其行。

究多闇昧。

弗異庸流。

若夫綺語。

文士尤多。

詩歌艷麗。

詞藻精工。

逞其才華。

致犯大戒。

更有著為邪說。

鼓惑愚民。

敗德喪名。

傷風亂俗。

只圖筆鋒快利。

豈知流禍無窮。

故綺語一業。

其過甚隱。

其報最嚴。

至於兩舌。

不獨匪僻小人。

搖唇鼓舌。

背亂曲直。

以及愚夫愚婦。

向此說彼。

向彼談此。

顛倒是非。

方謂兩舌。

凡儒者持辯雌黃。

朝士建議反復。

致使正論紊淆。

賢人疏遠。

又或邪師胸無定見。

依違兩可。

貽誤後學。

皆兩舌也。

所謂惡口。

惟彼愚夫。

乘人過失。

指摘瑕疵。

恣肆譏訕。

妄行詆讟。

表白己長。

暴揚人短。

上干天怒。

隱示之罰。

如恆河孽魚之類。

良可浩歎。

然諸惡業。

不獨佛仙經中。

諄諄誡訓。

示以泥犁拔舌之報。

即彼儒氏。

亦有明誨。

出好興戎。

載之尚書。

慎爾出話。

列於雅什。

口是何傷。

禍之門也。

銘於三緘。

第聖賢言。

最為簡切。

惟佛仙語。

備極詳明。

吾今更為分晰開示。

凡爾在會。

並未來一切眾生。

依我之言。

各凜三緘之誡。

靜默持己。

毋炫才智。

毋逞舌鋒。

恪謹語言。

時存畏懼。

慎之於未言之先。

省之於方言之際。

妄言不生。

綺語不作。

戒謹兩舌。

永斷惡口。

如此洗滌。

可以修身。

可以事天。

進德之基。

是惟至要。

 防遏意業章第六口業淨已。

然口所從出。

皆起於意。

諸意由心生。

心為身主。

防閑宜嚴。

若非平時戒謹。

以義制事。

以禮制心。

則惡孽時萌。

便難降伏。

身口兩業。

俱不克淨矣。

意之可畏。

喻如駟馬。

惟在制御有方。

勿令奔放。

所以古昔聖賢。

訓人謹獨。

惟能謹獨。

則意之所發。

誠實無妄。

貪瞋癡業。

無由得生。

而意可淨矣。

然所謂貪。

非特作威苛取。

嗜利無厭。

棄法通賄。

黷貨無涯。

始謂之貪。

凡商賈網利市廛。

多方壟斷。

豪強詭謀漁利。

錙銖靡遺。

皆謂之貪。

太上云。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

曲禮曰。

分毋求多。

蓋貪心一生。

則只知利己。

罔恤乎人。

善念由此而消。

惡業緣斯而起。

然貪有多端。

說不能盡。

如所貪在名。

則意為之牽。

患得患失。

無所不至。

倘有弗遂。

恣怨於人。

貪乃化而為瞋。

所貪在利。

則思奪人所有。

飽己之慾。

機械變詐。

甚於穿窬。

子輿氏云。

雞鳴而起。

孳孳為利。

即蹠之徒。

豈不化而為盜乎。

所貪在色。

美好是耽。

佚樂無度。

寡廉鮮恥。

帷薄不修。

貪更化而為淫矣。

凡此貪業。

發之於心。

見之於行。

或恃勢凌人。

而脅其順己。

或巧肆詐謀。

以迫其從心。

身口諸業。

由斯而集。

貪業之害。

生生化化。

無有窮竟。

寧不畏歟。

吾今剖晰曉示。

爾諸學人。

務須潔清自矢。

以淨爾意。

毋得貪求。

致罹惡趣。

其一曰瞋。

瞋之為害。

譬如猛火。

烈焰一熾。

勢同燎原。

不可撲滅。

不可嚮邇。

陰符經云。

火生於木。

禍發必 尅。

是以古昔佛仙。

務行忍辱。

以除瞋恚之火。

太上曰。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故幾於道。

柔勝剛。

弱勝強。

曲禮云。

很毋求勝。

人能柔弱自下。

不求勝於人。

尚何瞋乎。

昔儒門賢哲。

若顏子之不校。

孟氏之自反。

皆以瞋為害道。

妨功德利。

故雖非義之加。

橫逆之犯。

皆恬然受之而不與計也。

世之愚夫。

見人忤己。

輙思報復。

每致仇怨相攻。

小則惡口交譏。

大則易刃殘殺。

遂有一朝之忿。

忘身及親之禍。

是瞋之一業。

潛伏於內。

則身口二業。

顯肆於外。

而愚人迷誤。

至死弗知。

可不悲歟。

其一曰癡。

所謂癡者。

非冥然無識。

昏庸暗昧之謂也。

蓋人謬執己見。

偏向一途。

不知大道。

不達正理。

邪見痼蔽。

莫識醒悟。

迷性既深。

雖遇至人。

語以正道。

彼終不悔。

似此癡人。

實為懵懵。

更有一等才智之人。

明知世事皆幻。

繁華易盡。

一切所有。

咸歸於空。

無如愛慾難除。

愛情難割。

雖欲強制。

旋踵即迷。

正知正見。

無由得開。

譬彼杲日。

障於雲霧。

自性不明。

終身迷惑。

及至物消形化。

始悔從前。

晚矣晚矣。

然此身口意業。

淨有難易。

身口二業。

見之於外。

猶易檢點。

苟有明理者。

其或能之。

惟意隱而弗露。

人不易知。

較身口尤為難制。

淨茲三業。

是謂十善。

十善周備。

即可生天。

逞茲三業。

是謂十惡。

十惡輪迴。

即沉苦趣。

爾諸學人。

慎茲三業。

可與入道。

 究論性本章第七既淨三業。

務明至道。

至道之要。

難以名言。

無形而能形形。

無象而能象象。

聲以之聲。

而實無聲。

色以之色。

而實無色。

窈冥恍惚。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其有也。

無物不有。

其無也。

天地不知。

天且弗知。

而況於人乎。

然斯道也。

求之則沖漠無朕。

體之則真實不虛。

天地此道。

人物此道。

虛而能實。

實而能虛。

自無而有。

自有而無。

無無有無。

有有無有。

其理深伭。

其義奧妙。

太上曰。

伭之又伭。

文始帝君曰。

非有道不可言。

不可言即道。

然道雖無名。

強名曰道。

既名曰道。

豈終不可求乎。

易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子思子曰。

率性之謂道。

蓋人秉一陰一陽而生。

性即吾心而有。

修道之要。

亦即於一陰一陽中體之。

然道本一元。

而教有殊途。

功亦微異。

釋道二門。

皆尚伭虛。

若夫儒流。

惟敦實踐。

故易云。

仁者見之謂之仁。

知者見之謂之知。

此即教分三門之說也。

蓋道之體雖虛。

道之用則實。

善體道者。

直窮性命。

精進不已。

一旦豁然。

無不了徹。

此乃一超直入。

上根能之。

至於中下之人。

惟從日用動靜中。

躬行實踐。

及踐履功深。

得遇明師。

一點即悟。

是為由用得體。

下學上達。

雖功分難易。

而至於明道。

則一也。

若修道之士。

能於每日無事。

未與物接時。

存心默會。

內照反觀。

則本原道體。

不事他求。

即心而存。

所性而有。

世儒不察。

妄詆佛仙。

虛無寂滅。

不合聖學。

不知所謂虛者。

非盡虛也。

虛而能實。

所謂無者。

非盡無也。

無而能有。

至於寂滅之旨。

亦是寂而能照。

滅而常存。

試觀草木。

其零落也。

虛矣無矣。

寂矣滅矣。

至春發生。

依然敷暢。

若非寂虛之體。

藏之於內。

何以滋榮茂盛。

先後不異。

故知寂滅非斷滅也。

虛無非虛偽也。

彼認虛靈道體為虛偽。

指常寂覺明為枯寂。

謬矣。

蓋道體本來無形無名。

吾道用功。

惟究根本。

釋教亦然。

寧惟釋道。

即古聖賢用功。

亦復如是。

惟中下根多。

不能盡語以至道。

故特就日用常行中指點。

使之有所持循也。

爾諸學人。

能體斯旨。

究其本。

自得其末。

明乎體。

自達於用。

儒也。

釋也。

道也。

一以貫之矣。

 修德凝道章第八學道之士。

務須修德。

蓋道為統體。

德有萬端。

譬之四時。

發育長養。

收斂退藏。

各有不一。

而道則渾淪一理。

貫四時。

主造化。

故天地以生物為心。

發育萬物。

天之仁也。

佛仙聖賢。

慈愛種種。

務使匹夫匹婦。

無一不得其所。

普惠蒼生。

莫非仁德。

然佛仙慈悲。

與儒惻隱。

有以異乎。

所欲與聚。

己溺己饑。

與誓願度人。

遍施法乳。

無以異也。

長養為禮。

先後以時。

倫次不亂。

佛仙果位。

由功而分。

大乘小乘。

法有漸頓。

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非禮而何。

義之所主。

惟宜適中。

剛健不屈。

舍生取義。

佛仙忍辱。

毅然自持。

亦此義也。

智之一德。

主於退藏。

惟其能藏。

微渺莫測。

佛仙智慧。

幽深伭遠。

是謂大智。

故莫能識。

因此四德。

發為萬行。

無量度人。

方便喜捨。

歸仁邊際。

尊師重道。

親善知識。

歸禮邊際。

忍辱無瞋。

端潔自守。

歸義邊際。

割愛學道。

了脫生死。

歸智邊際。

深明因果。

不迷夙緣。

守中抱一。

弗改厥志。

修務實修。

證期實證。

歸信邊際。

故天德以信貫四時。

而四時之氣。

亦以信會歸其極。

孔聖云。

人無信不可立。

誠以人之所貴。

在於有信故也。

自昔佛仙大聖。

萬德俱備。

方證極果。

而萬德之中。

仁居其首。

若不先發慈悲。

只圖自了。

無濟於世。

然所謂慈。

非如姑息溺愛。

婦寺之仁也。

蓋必體天之心。

行己之德。

慈則真慈。

捨則真捨。

悲人之苦。

如已受之。

喜人之善。

如已有之。

四無量心。

實實行去。

毋求報。

毋退悔。

上士眾德俱備。

生為正人。

歿為明神。

下士勤修。

人身可固。

倘一德不修。

無惡不造。

三途苦趣。

永無出期。

莫能解免。

故修德乃入道之門。

成真之要。

從古佛仙聖賢。

未有不修德而能凝道者也。

雖德之事甚多。

德之名亦甚廣。

然道惟一理。

於統同中有萬殊。

德有多端。

於分晰中見一本。

大眾齊修。

吾言非誕。

 敦篤天倫章第九道既非德莫凝。

而德莫先於孝弟。

故四子之書。

以孝弟為本。

即堯舜之治。

亦惟彝倫攸敘。

而後平章協和。

孝弟之驗。

至斯為極。

然人有貴有賤。

有富有貧。

亦惟隨分自盡。

供為子職。

苟於家庭聚處。

飲食起居。

知養而不知愛。

知愛而不知敬。

皆不可為孝也。

昔文王為世子時。

日朝於王季者。

三問左右曰安否。

聞安則喜。

聞不安則懼。

退而不敢自寧。

蓋其愛親之心。

發於至性。

即此一節。

人莫能及。

載之曲禮。

可考而知也。

今人於父母有疾時。

尚不知竭誠省候。

盡力醫藥。

況其餘乎。

孔聖著孝經。

以明先王至德要道。

告成功於北斗。

以垂訓後世。

世之儒者。

童而習之。

然能誦讀。

而不能躬行。

知講說而不知實踐。

將此訓世化民之書。

作文字讀過。

則何益矣。

然孝之一道。

不特儒書。

即佛仙亦諄切言之。

未有不孝其親。

而能了道成真者。

亦未有學為佛仙。

而不孝其親者。

世愚不察。

妄詆釋道。

以為棄親割愛。

絕先祖祀。

謂之弗孝。

不知自古佛仙。

了脫塵緣。

證真之後。

九祖超昇。

豈但雙親已乎。

古人以化親於善為大孝。

良有故也。

昔孔聖稱舜之孝。

首曰德為聖人。

蓋子有聖德。

而致其父曰聖父。

母曰聖母。

何孝如之。

後之儒者。

聖乎否乎。

世有妄人。

或恃才學。

或矜富貴。

乃於自己父母之前。

傲慢無忌。

豈知己之才學富貴。

皆從祖宗父母。

積善中得來。

弗思報本。

反滋輕忽。

不孝之罪。

其可逭歟。

從古聖人。

孝德之至。

真純篤實。

視於無形。

聽於無聲。

是以天地可格。

風雷可動。

馨香可薦。

俎豆可登。

孝德之至。

莫大於是。

至於僧道。

離親出家。

亦宜自思。

親生此身。

鞠育之恩。

既不能報。

菽水之養。

又不能承。

則須苦志勵行。

求證道果。

以圖報本。

則父母之願。

庶幾克遂。

若師長教訓。

即宜愛敬承順。

事之如親。

蓋身為法嗣。

紹隆先緒。

弗可忽也。

若彼愚夫。

其於父母。

亦惟生則盡養。

沒則盡哀。

祭則盡誠。

詩曰。

夙興夜寐。

勿忝爾所生。

此之謂也。

若家本饒裕。

甘旨何嫌於鼎烹。

家實寒薄。

饔飱不厭於蔬食。

惟愛敬之宜篤。

何豐儉之可分。

若夫儒者。

既明詩書。

須知盡孝。

苟愛日之訓。

弗顧於生前。

蓼莪之什。

罔念於沒後。

雖列鼎而祭。

祗是虛文。

廬墓而哀。

徒為欺世。

謂之為孝。

天其許乎。

至於昆弟。

同氣連枝。

古人喻如手足。

詩曰。

豈無他人。

不如我同父。

是友于之誼。

可弗敦乎。

況父母之所愛者。

莫如己子。

子雖有賢不肖。

而父母愛之子之心則一。

凡我昆弟。

縱有貧富貴賤之不同。

而我友愛之心。

胡可少易。

是以姜被之風。

古今共羨。

煮荳之咏。

賢哲所悲。

可弗慎歟。

即僧道之於同儕。

亦有昆弟之義。

少者務加以慈愛。

長者宜待以謙和。

盡斯友恭。

方能於善知識前受益。

若惟恃已貢高。

戕賊同類。

上負父母生身之恩。

又失師友訓誨之德。

見誚儒林。

奚謂之過。

爾諸眾生。

體斯孝弟而力行之。

則根本既立。

而進德修真。

可不難矣。

 竭盡忠藎章第十人秉五行之秀。

匪親何生。

匪君何成。

然親以天合。

君以人合。

以天合者。

根之於性。

以人合者。

本之於義。

二恩並重。

未有區分。

但子之於親。

能知劬勞者。

尚思報本。

而臣之於君。

靖共匪懈者。

每不易覯。

不知一登仕版。

爾俸爾祿。

皆君之賜。

一飲一食。

盡君之恩。

上而榮及祖先。

下而庇蔭後嗣。

不思報稱。

臣節多虧。

能自安乎。

至於奸邪之人。

竊君威福。

廣植私門。

以及獻媚取容。

阿諛固寵。

弗畏天道。

罔恤人言。

不思盡己之忠。

惟圖一時之貴。

究之盈廷指摘。

公議難容。

一旦名敗身喪。

禍不旋踵。

悔何及乎。

故居保傅之位者。

上以格君之非。

務盡輔弼之任。

下以進賢為事。

勿懷媢嫉之心。

職司明刑。

則宜平允持法。

寬恤以重民生。

或司教化。

則務移風易俗。

開陳以導民善。

有官守者。

敬事後食。

隨分效忠。

居廉訪者。

問政巡方。

觀察詳敏。

身居言路。

則思納約自牖。

以靖朝綱。

啟沃獻替。

以重國脈。

君有善。

則將順其美。

君有過。

則匡救其失。

寧為謇謇之忠。

勿蹈唯唯之諛。

如職任封疆。

則宜正己率屬。

勿苛虐以陵下。

勿剛愎而僨事。

勿違道以沽名。

或身寄專閫。

則思保固疆域。

寧謐社稷。

食君之祿。

忠君之事。

即守一郡。

剌一州。

宰一邑。

惟宜各盡厥心。

各修厥職。

毋謂民事為可忽。

毋謂民命為可輕。

毋曲意上官。

以希容悅。

毋姿婪賄賂。

以剝民膏。

體君之心。

奉君之令。

敷君之仁。

惠君之土。

斯為循吏矣。

所以從古忠烈之臣。

殺身成仁。

臨難弗奪。

忠貞貫乎日月。

正氣徹於乾坤。

青史標名。

千秋享祀。

至於士庶。

雖未受爵於朝。

然而設官分職。

布令垂條。

務使盜賊無驚。

閭閻樂業。

皆君恩也。

而況積逋有蠲。

凶荒有賑。

養老有典。

節孝有褒。

能無念乎。

國有常賦。

則宜輸納以時。

國有興作。

則務趨承恐後。

此亦忠之屬也。

蓋忠孝二端。

為天地間第一根本。

凡修道之士。

尚須歷劫苦行。

而後成真證果。

惟大忠大孝。

命光一謝。

遂獲生天。

即極樂國中。

上品上生。

亦惟忠孝居多。

故忠孝之人。

朝廷褒之。

史冊傳之。

天道祐之。

鬼神敬之。

以視不忠不孝。

顯被刑誅。

陰遭鬼責。

萬世貽譏。

永沉惡趣者。

奚啻霄壤。

故凡疫癘刀兵。

水旱饑饉。

皆不忠不孝之所招也。

爾諸學人。

若欲決志修行。

而不敦子臣之道。

妄冀成真。

必無是處。

天尊說是十章已。

諸仙真宰。

一時踴躍。

歡喜讚歎。

異口同聲。

而作頌曰。

巍巍無上尊。

救劫廣慈仁。

宣演微妙法。

開章洩伭真。

太極一元理。

三乘祕密文。

言言皆透徹。

字字極精深。

大道本庸常。

先須淨業根。

敬天昭感格。

敦倫踐實行。

修善獲生天。

作惡墮沉淪。

民彝共物則。

五典與三墳。

同參能實證。

躋聖入伭門。

眾生含佛性。

自性有靈明。

願登大法航。

莫負聖慈心。

妙哉導師言。

億劫永欽遵。

於是諸仙真宰。

說是頌畢。

普集天尊座前。

稽首禮謝。

同時侍衛神將。

咸各喜躍。

歎未曾有。

於是龍鶴翔空。

雲霞散彩。

寶旛絳節。

隊仗前驅。

擁衛鸞輿。

復還無上。

其時在會諸弟子等。

各各禮謝。

信受奉行。

 讚 悲心度世。

廣法慈尊。

敷揚天道顯人倫。

盡性有常經。

忠主孝親。

奕世永為箴。


黃執中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712010984948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d10140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